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观察 > 正文

奶昔行业的发展(奶昔行业的发展趋势)

2024-08-26 13956 0 评论 行业观察


  

本文目录

  

  1. 茶饮料行业市场分析
  2. 奶茶店行业市场调查分析
  3. 麦当劳奶昔为什么停售
  4. 健身行业发展前景

——2023年中国新茶饮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23年市场规模有望恢复至1450亿元【组图】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奈雪的茶(2150.HK)

  

本文核心数据:新茶饮门市场规模预测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分析,新茶饮常被指代为“预包装奶茶”的消费升级。如果从新茶饮的食材构成上分析,新茶饮是一款“24合1”的多功能休闲饮品。一杯新茶饮,可以通过个人定制,从风味、温度、口感等多个方面,感受到多大类20+小类休闲食品的“类似体验”,包括:鲜奶、乳品饮料、冲调茶饮、袋泡茶、果冻杯、吸入式果冻、瓶装茶饮、坚果、奶昔、水果、水果罐头、果酱、果泥、冰淇淋、茶叶、水果糖、奶糖等。

  

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新茶饮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都产生一定变化,体现出其作为消费升级的产物,主动或被动地迎合不同时期消费者主张和诉求:

  

新茶饮作为非刚需属性产品,消费者群体有限,发展至今基本属于行业企业在业务层面摸索着前进,并在试错中成长的状态。目前,新式茶饮行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新茶饮企业可以从产品创新、供应链管理、食品安全自查等角度保障产品质量,巩固品牌护城河。

  

目前,新茶饮行业仍然处于3.0阶段,行业整体还没有出现垄断寡头,行业竞争较为激烈,主要以“品牌+爆品”的模式,占领大量年轻消费者的心智。在产品上,不断研发创新同时快速复制对手优势产品是行业显性迭代方式;提升消费者认知是新茶饮能够引起年轻消费群体共鸣的核心竞争力,即隐性迭代。此外,诸多品牌也在通过打造不同场景下的产品探索扩大消费群体。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我国新茶饮市场2020-2022年规模增速受到疫情影响波动下滑,初步估测2022年新茶饮市场规模为1040亿元,基本与2021年持平。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2023年第二季度后,国民消费热情有望被点燃,2023年新茶饮的市场规模有望恢复至1450亿元,恢复三年复合增长率近20%。结合历史增长速度,保守估计到2028年我国新茶饮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500亿元,2023-2028年复合增速约12%。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现制茶饮行业目前处于消费升级2.0时期,随着我国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提升,人们对饮品口感要求不断提高,现制茶饮相较于传统茶饮口感更好、选择更加丰富因为备受消费者青睐。与此同时,人们对食品健康要求的提升使得新式茶饮在短期内实现弯道超车,我国现制茶饮市场快速爆发。其中高端现制茶饮市场规模增长较快,市场集中度较高。从市场份额来看,喜茶在高端现制茶饮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现制茶饮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目前国内现制茶饮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奈雪的茶(02150.HK)。

  

本文核心数据:现制茶饮行业市场规模和集中度、高端现制茶饮行业市场规模、高端现制茶饮行业市场份额和集中度

  

2015年以前,我国现制茶饮行业处于连锁发展时期,诞生多个全国性的连锁品牌。2015年-2019年,现制茶饮中新式茶饮快速发展,强调“现制”到“鲜制”的转变,典型特征为在饮品中加入新鲜水果、奶制品、烧仙草等食材,重视饮品的颜值,好看好喝,这一阶段诞生了包括喜茶、奈雪的茶、乐乐茶等品牌,属于连锁茶饮消费升级1.0时期。

  

2020年起,茶饮细分市场进一步规模化发展、头部茶饮品牌开始布局二三线城市,从产品创新走向产品、渠道、品牌共振,现制茶饮行业目前处于消费升级2.0时期。

  

随着我国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提升,人们对饮品口感要求不断提高,现制茶饮相较于传统茶饮口感更好、选择更加丰富因为备受消费者青睐。与此同时,人们对食品健康要求的提升使得主打更有品质的茶基和更为健康的配料的新式茶饮在短期内实现弯道超车,我国现制茶饮市场快速爆发。2020年,我国现制茶饮市场规模达1136亿元,同比增长6.87%。

  

现制茶饮店除了销售现制茶饮外,同时还销售烘焙产品等其他交叉销售产品。其中,平均售价不低于20元的高端现制茶饮市场正在大幅增长。2020年中国高端现制茶饮店销售总额为152亿元(包括现制茶饮及烘焙产品等其他较差销售产品),2015-2020年的复合增长率高达80.2%。

  

目前,中国现制茶饮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产品竞争较为激烈。以奈雪的茶招股书公布的我国现制茶饮的品牌集中度来看,2020年,现制茶饮行业前3的品牌市场份额合计29.5%,排名前7的品牌市场份额合计为50.4%,市场集中度较低。

  

在现制茶饮行业中的高端现制茶饮市场集中度较高,2020年我国高端现制茶饮行业前3的品牌市场份额合计49.8%,排名前7的品牌市场份额合计为57.1%。

  

3、喜茶在高端现制茶饮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从各高端现制茶饮品牌的市场份额来看,喜茶和奈雪的茶在我国高端现制茶饮市场占据重要地位。2020年,在我国高端现制茶饮品牌中,喜茶的市场份额最高为27.7%,其次是奈雪的茶市场份额排名第二。

奶昔行业的发展(奶昔行业的发展趋势)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麦当劳奶昔业务立足于美式快餐餐厅,具有几十年历史。奶昔是麦当劳最受欢迎的产品之一,因其口感细腻、口味多变而深受年轻人和儿童欢迎。然而近年来,奶昔市场逐渐萎缩。2021年初,麦当劳宣布全国停售奶昔,引起了不少消费者的质疑和不解。

  

作为一个快餐行业的巨头,麦当劳的变化反映了人们日益变化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根据麦当劳公司发布的信息,停售奶昔是因为“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产品组合优化”。同时,麦当劳也强调,停售奶昔并不代表它放弃该业务,反而它将继续进行改善和升级。

  

3.停售奶昔在消费群体中引起不同声音

  

虽然麦当劳的决定可能是出于经济考虑,但这个新闻引起了不少消费者的关注。一些消费者认为,停售奶昔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忽略了他们的消费需求和口味选择。但也有一部分消费者对麦当劳的做法表示理解,他们认为麦当劳是在顺应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调整自己的业务战略。

  

停售奶昔对于麦当劳的影响是复杂的。除了一定程度上的口碑损失,从长远来看,麦当劳依然需要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和提高服务质量来增加利润。但同时,停售奶昔也意味着麦当劳可能会错失更多和奶昔相关的市场机会和潜在盈利。

  

作为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餐饮业务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和升级。对于麦当劳来说,停售奶昔是为了提供更好的产品,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这类似于很多其他餐饮企业可以采用的方法,比如,不断推陈出新、打造新的产品,吸引消费者的口味和购买力。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才能使得餐饮业务盈利,真正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对于不少喜欢麦当劳奶昔的“死忠”来说,停售奶昔可能是一个令人失望的消息。但作为消费者,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应对这种变化。例如,我们可以选择尝试一些其他品牌的奶昔,或者寻找类似口感和品质的产品。

  

尽管麦当劳停售奶昔对于一些忠实客户来说可能是失望的,但它并不影响麦当劳未来的发展方向。麦当劳已经证明了自己在工业化生产和销售快餐方面的超强实力。而它也已经在向更加健康、环保和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因此,麦当劳在未来还将出现很多新的产品和业务,这些新体验将引领餐饮业务的潮流,持续吸引更多的顾客。

  

与其他行业和市场一样,餐饮业务需要不断变化和创新。尽管麦当劳停售奶昔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但它仍然是一种积极的商业决策,可以使之更加适应时代变化和市场竞争。

  

健康意识的提高在带动健身器材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健康食品的发展,近年来健身食品资本频频入局。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健康食品宣传的健康理念很好的契合了消费者的需求,调查显示约65%的消费者愿意为宣传有益健康的产品买单。未来随着健康产品不断的丰富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多元,这一赛道还将涌入更多的竞争者。

  

面对健身行业智能化的必然趋势,众多资本开始进入市场。2020年国内健身行业共发生42起投融资事件,其中健康食品16起,占比最高;其次是智能健身与实体门店,均为7起,占比均为16.7%。

  

健康食品往往与“轻食”挂钩,现代的轻食概念兴起于国外,从英式下午茶到西式简餐,制作简便的点心、三明治构成了早期轻食的雏形。后来,轻食在发展过程中又融合了日式餐饮的“定食”理念,并逐步表现出“三低两高”(低热量、低脂肪、低盐、高蛋白、高膳食纤维)的特点,越发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发展至今,轻食概念进入健身行业演变成了代餐产品,目前市场上主流的代餐产品分为全面营养型与部分营养型,其中全面营养型主要指液体类代餐、代餐奶昔等;部分营养型又分为主食类与非主食类,具体情况如下:

  

对于代餐食品,大部分消费者选将其作为晚餐或午餐,其中在晚餐及晚餐前后食用的消费者最多,为35%,用于午餐及午餐前后的消费者为32%。代餐产品大多用来替代正餐,用于应酬或者正餐之外的场景较少。

  

3、消费者消费意愿是行业火热的基础

  

目前大部分代餐产品价格普遍更高,但是仍有不少消费者愿意为其买单。据了解,消费者购买代餐产品的动力主要是因为其宣传中提及的健康元素,而关于消费者支付产品溢价的意愿调查显示,消费者最愿意为宣传有益健康的产品买单,这一比例大豆了65%;其次便是优质产品,占比达到了51%;剩余的支付动力因素则均低于50%。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健身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复制成功